中国当代文学研究理事会论坛·第三场盛会官方回顾
2024年9月14日下午2:30,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论坛暨“中国式现代化与中国当代文学研究及批评的价值走向”学术研讨会在学院召开,大会第三场发言在第一报告厅举行,徐刚、王贵禄、李蔚超、曾攀围绕中国式现代化主题做了报告。会议由韩春燕教授主持,徐兆寿教授作评议。
徐刚教授在会议上做了题为《中国式现代化与当代文学理论阐释》的报告,主要对现代化进程及中国式现代化进行了探讨:强调了西方现代化对全球的影响,指出“现代化”包含着西方强加于第三世界的意识形态,梳理了“现代化”概念发展变化的历程及中国对其冲击的反应。随后讨论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独特性和创造性要求,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西方单一的现代化发展道路,当代文学理论需要打破欧美对“文明”、“现代”、“现代化”等概念在解释权上的垄断,反思并超越全盘西化的现代性概念。认同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存在着不同的现代化道路,存在多重现代性,多重模式和多重道路。会中他还回顾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现代化探索,如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变革和文学发展。最后,强调了数据化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,并指出中国式现代化需基于当代文学理论和数据化模式,以实现多重期待中的社会进步。
王贵禄教授做了题为《中国现代化理念与当代文学批评的方法论转向》的报告。他认为,中国式现代化对于文化建设、文学创作和文艺的系统来说具有重要意义,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历史进程最重要的命题,结合当代文学研究的创作和主题研究,就是要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批评导向,采用协调发展的批评视角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批评意识,以开放包容的批评态度和创新驱动的批评思维。
李蔚超老师做了题为《中国现代文学的苦、怒、哀》的报告,从鲁迅的《药》展开,认为《药》表达了对虚无的愤怒和绝望反抗,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新的思考并进行了探讨:在现代文学的表达那里,人物命运不是说一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,而是携带着对这些受苦人的深刻的理解向前走,呈现出多样的可能性,所以不是胜利者的逻辑,也不是失败者的悲情的逻辑,而是一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东西,是一种中国现代文学反抗的情节:在一无可能的艰难现实处思考何为前路,何为可能。
《南方文坛》编辑部学者曾攀在此次会议中提出了具有前沿性的课题——AI时代的文学批评。他以“人机融合写作”与“AI论文期刊投稿”为背景,指出当今的文学批评在新技术视野下存在着诸多问题,如文学批评如何分析我们无法分辨的文本,AI能否形成自己的话语体系、审美规范和伦理判断,及新技术视野下的人文走向等问题。在这一问题研究语境下,曾攀对这次会议给予了重大的期待,希望本次交流会议能成为当代文学批评自我革命的一个新的契机。